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解强民 陈嘉伟 报道
9月10日,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一场纷争,一夜之间将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“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,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消费者传统期望与餐饮行业在工业化效率之间的碰撞。”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说。
餐饮行业该如何应对这种碰撞?下一步,预制菜产业该往哪里走?一道绕不开的坎儿已经横在眼前。
预制菜从哪儿来?
基于效率而生的预制菜,追求的从来不是“锅气”
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,很早就应用于餐饮领域。
放眼世界,从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,预制菜产业可以说是食品工业较为成熟、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多重背景下的必然产物。特别是随着我国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,在各大平台纷纷“卷”出餐速度和配送时效的情况下,让所有商家都去现炒现做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2019-2026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片来源:《2024-2025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》
有行业报告分析指出,2025年中国的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6000亿元,并有望在2026年冲击万亿元规模。具体来说,预制菜在连锁餐饮端的渗透率已达80%,外卖平台上每10份外卖就有4.2份是预制菜。如果算上餐饮行业的预制工艺日昇配资,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再大一些。
问题随之而来:到底什么是预制菜?
截至目前,我国对于预制菜尚未出台强制性标准,但“无标可依”并非“无据可循”。
2024年3月21日,市场监管总局、教育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《通知》明确,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,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当时指出,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。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,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、成品菜肴,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
济南和谐广场西贝餐厅
“根据上述通知及相关解释,西贝可能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,将预加工的半成品配送到门店后进行最终烹饪。这在其看来属于‘预加工’,而非直接使用‘预制菜’。”对于本次风波,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表示,可能在罗永浩以及许多消费者的认知里,这种非完全现场从头制作的菜肴,口感上缺乏“锅气”,理应被归为“预制”范畴。这种认知差异,正是本次争议的根源。
难以厘清的认知偏差:
预制的菜不等于预制菜
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、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冯克伟认为,虽然国家有规定,但是普通消费者很难厘清其中关系。
“消费者通常认为只有原材料现买、现场制作的菜品,才不是预制菜。但对于我们来说,预制菜更像一个法律术语,它的范围很小,定义非常严格日昇配资,比公众朴素认知里的预制菜要更‘窄’,很多预制的菜不能等同于预制菜。”他举例说,水饺等速冻食品,方便面、面包等主食类方便食品,以及八宝粥、蔬菜沙拉等即食食品,目前都不算预制菜。
抛开定义问题,预制菜走到今天,其巨大的争议性绝不仅仅来源于“概念差异”。
在冯克伟的印象中,预制菜概念在国内盛行之初,正面评价是占据了上风的。但随着个别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,各界对于预制菜的评价开始分化。
回顾与预制菜有关的诸多争议,消费者的知情权、选择权,以及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信任感,始终是悬在预制菜行业头上的“达摩利克斯之剑”。
如何破局?
市场呼吁预制菜“明示”及“国标”出台
9月12日晚,罗永浩在直播中多次重申:我不反对预制菜,只是借此推动预制菜透明化,维护消费者知情权。
铁丁认为,消费者并非排斥预制菜,而是反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预制菜,并且支付了与现制菜相当甚至更高的价格。
罗永浩的呼吁也代表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:希望餐厅能明确告知,让消费者自己选择。
山东预制菜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赵欣认为,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是预制菜行业必须面对的坎儿,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行业健康发展。“整个餐饮行业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。比如老乡鸡就对店面的菜品进行了这方面的梳理。”
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,连锁品牌老乡鸡分别用绿、黄、红三种颜色来标示不同餐品。其中绿色代表餐厅现做餐品,包括生鲜、生切、生调;黄色代表半预制餐品,包括中央厨房出品和外采产品;红色代表复热后即可食用的预制餐品。
连锁品牌老乡鸡分别用绿、黄、红三种颜色来标示不同餐品
对预制菜行业发展来说,本轮风波既是危机也是机遇。
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,标准化、透明化、创新化发展,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。
一个显著的事实是,规范预制菜行业、与消费者沟通等一系列工作,不能都由企业承担。采访中,铁丁、冯克伟、赵欣等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预制菜国家标准出台的期待。“对行业而言,加快制定明确标准、加强监管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”铁丁强调。
赵欣介绍,在预制菜产业发展过程中,一些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应需求而生。“虽然以我们行业的认知和理解,国家标准一般是基本的要求和标准,团体标准、行业标准常常是高于国家标准的。但在消费者眼里,国家标准才是最值得信服的。因此,我们也希望借助这次争论,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预制菜的清晰定义标准。”
他提到,在国家六部委发布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之前,2022年2月19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大量专家,在山东考察预制菜,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征询意见。山东方面提出的“不添加防腐剂”这一意见,最终被明文写入《通知》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‘不添加防腐剂’的要求,提高预制菜的周转率,降低它的存储时间,尽量用物理手段来保证食物的营养。”赵欣认为,预制菜是餐饮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,广大餐饮企业不会跟预制菜说“拜拜”,这就对行业规范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好消息是,近日,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审查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届时,预制菜“身份”将有统一说法,餐饮门店是否使用、如何使用预制菜,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。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